别甩锅给外卖:康师傅方便面的好日子,为什么再也回不去了?
怎么办?升级呗,低端的我们不主打了,我们推有品质的产品,把农心日清的份额抢回来。统一推「革面」,康师傅推「爱鲜大餐」,主打的2.5元袋面换成3元的,来个大升级。
如果你是负责新品上市的产品经理,会明白接下来的路会有多难。
糟糕的地方也在于,你要全线升级涨个5毛钱?可以,那就铺货吧。消费者开始自然不怎么接受,第一周不行,第二周好了点,第三周发现市场又被不配合涨价的统一给抢了去。每天的数据都有人追踪、报表实时汇总,于是在每天变化的份额与产品升级需要之间,这两者怎么取舍?
要知道,在康师傅内部,是绝不允许统一在市场有抬头迹象的,不然区域的领导就别干了。接下来的结局自然而然就知道了,博弈失败,囚徒困境,重新回到了利润菲薄的老产品上。这还不算,没事打一仗就送出去几亿根香肠,这种集体非理性行为导致利润继续下滑。最终的结果,就是主力产品谁都不涨价,不作为。
康师傅长期竞争策略,变成了与统一的强行绑定,而忽视掉自己作为老大哥的有所作为,不知不觉把整个市场拉下了水,在维持了近10年的2.5元一袋与3.8元一桶低质低价产品面前,停滞不前。
2.该死的KPI文化
这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。顺着上面说的,如果你这个倒霉的产品经理,运气好遇到了方便面的行业大会,大佬之间握手言和。这时候你虽然可以把精力放在内部,不过公司文化还是会拖你一把后腿。
许多人不太了解快消品行业到底是怎么样运作,以为把货拉到经销商仓库,经销商再把货放到货架上就够了。这远远没那么简单。我在前公司工作的时候,就下过一个结论:快速消费品的行业巨头,不是食品公司,也不是日化品公司,而是大数据公司。他们对数据的重视应该是吊打乐视这种互联网公司100条街不止。
快消品业务员,每天的工作几乎大部分跟手持终端系统为伴。如同这样:
就像顺丰一样,每个快消品业务员负责一个片区。片区有多少家店,大店到小店,按照规定好的步骤、动作,从拍门头照片,到理货盘库存下订单等等,都需要按部就班完成。每天的工作后台可以直接看到。所有数据每天每日实时汇总。每个月需要做什么,完成什么指标,每周完成多少,早已规划完毕。而个人的KPI说白了就是3件事儿:照片拍好(门店管理的好),完成业绩,别过期。是的,在快速消费品行业,大家居然都把门店照片拍好是最重要的事情,僵化程度可见一斑。
这样的好处就是,通过精细化的管理,把渠道牢牢的控制在厂商的手中。至于新产品好卖不好卖,不好意思我才不管,业绩影响大了我找谁要工资啊?业务员上一级的主管,再上一级的城市经理都是这样,按月考核,不会去思考太遥远的未来,也顾不上这些。而新品的消费习惯培养往往需要时间,需要试错,需要牺牲暂时的眼前利益。
所以,在一个大企业,一个影响过亿的消费者的快速消费品公司里,做一个产品上的重大改变是很难的。不光是康师傅统一,宝洁的日子这几年也不好过。即使明眼人都知道他们该转型了,该学会让产品跟年青一代沟通。无奈的是,这样僵化的企业文化,激励方式早已融入到每一个快消品行业的骨髓里,注定举步维艰。
高端泡面的心智,已经被日清农心占领太久